文/阿壳 10月20日,宝洁公司公布财报。财报显示,该公司第一季度净销售额193.18亿美元,比上年同期的177.98亿美元增加了9%。营业利润52.81亿美元,比上年同期的42.9亿美元增加了23%。净利润42.77亿美元,比上年同期的35.93亿美元增加了19%。 无论是营收还是销售额,都远超市场预期。宝洁今年1-9月的净销售额达到了3619亿元,在新冠疫情给全球企业带来波动的2020年,宝洁却迎来了自己15年来的最大销售额涨幅。 截至业绩发布当日收盘,宝洁股价上涨0.4%,报收142.48美元,与2018年第二季度股价触达谷底相比已经翻番。 宝洁在今年交出了如此亮眼的成绩,不禁让人发出疑问:这个一年前灰溜溜退市的宝洁,是要重新复活了吗? 疫情刺激清洁用品消费 在新冠疫情影响全球消费的时候,也在影响着宝洁。 据财报数据显示,宝洁旗下所有五个业务部门在该季度均实现增长,其中织物和家庭护理部门的有机销售额在该季度同比增长了14%,成了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。其家庭清洁产品销售额增速高达30%,该部门的产品包括汰渍洗涤剂、朗白先生(Mr. Clean)清洁剂等。 对此,公司首席财务官兼首席运营官乔恩·默勒(Jon Moeller)也做出表示:疫情期间,推动清洁产品需求的因素包括人们花更多时间待在家中,因此期望更清洁的居住环境;另一方面则是疫情期间人们在旅游和休闲娱乐上的开支减少,花在清洁产品上了。 其中,北美和欧洲是宝洁的两大主要市场,在上一财年(2019年7月~2020年6月),分别为宝洁贡献了47%和22%的销售额。随着今年第三季度欧美疫情日益严峻,宝洁的卫生清洁相关产品在两地的销售更是出现了强劲增长。 在美容美妆部门,宝洁在该季度也实现了7%的增长。据悉,宝洁在中国业务的增长率为12%,其高端美容品牌在中国市场依旧起着业绩带动作用。比如其旗下SK-II,通过直播带货和内容营销,在大中华区该季度的销售涨幅超过20%。 从家喻户晓到节节败退 诞生于1837年的宝洁,至今已走过了182年岁月,作为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,宝洁也早已实现了家喻户晓,最多的时候,其一共拥有300多个子品牌。 飘柔、海飞丝、佳洁士、汰渍.....从洗护发到身体护理,从洗衣到美妆护肤,从70后到九零后甚至现在的零零后,可以说,只要你想得到的地方 ,几乎都有宝洁的身影。 没错,曾经的宝洁也正是靠着一路收购子品牌,在2008年达到巅峰时刻,营收835亿美元,净利润更是达到120亿美元。然而,好景不长,其销售额很快就在2014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。 日益“壮大”的宝洁家族,看似是在扩大其市场份额,然而其销售额却反而不进则退。在2014至2017财年,其年销售额分别为744亿、707亿、653亿、651亿美元,可谓节节败退。 另一方面,由于宝洁把重心放在了收购子品牌,从而放缓了自身产品的创新研发,同时,其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,也在逐渐降低。例如在中国的洗衣市场上,立白、蓝月亮均抢先宝洁一步,率先推出了洗衣液。 尽管宝洁在后期开始意识到了其战略上的偏差,狠心摒弃了100个子品牌,力图转型。但这一切似乎已经为时过晚。 竞争激烈,翻身困难 从其市场定位来看,宝洁正处于一个“高不就,低不成”的地位。此前的宝洁一直致力于中低端品牌,尤其是在中国市场,然而,如今的中国市场消费者们的需求依然发生了变化,消费者们对日化产品的需求正在朝国际高端品牌靠拢。 更糟糕的是,随着本土国货产品的崛起,宝洁在低端市场的地位也发生了动摇。例如在牙膏市场,尽管宝洁旗下的佳洁士依然占据这全国销量的前三名,但舒克等本土品牌也在迅速崛起以性价比抢占中低端市场。 本土的云南白药牙膏甚至已经直接以“护龈”为切入点,一只牙膏卖到30+,开始占领高端市场了,宝洁系产品也只能模仿跟进。 此外,宝洁的节节败退,除了其自身的产品,互联网电商渠道的加入,也直接促使了宝洁的退市。 随着近几年电商、微商、跨国代购的迅速发展,以传统渠道营销为主的宝洁,正在面临着市场份额缺失的局面。据欧睿咨询的数据显示,截至2019年,宝洁在中国牙膏市场的占有率只有19.7%;在洗衣粉和肥皂的品类中,中国本土的广州立白和纳爱斯集团的产品市场份额已达到27.6%,宝洁仅为7.6%。 也不是宝洁不再受人喜欢了,而是现如今的人们从更多的渠道,拥有了更多的选择。 不可否认,宝洁抓住了疫情这一特殊的时机,靠着清洁用品在业绩上的的确有所“翻身”,但宝洁接下来能否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,继续保持在消费者面前的曝光量,从而保住自身“日化老大”的地位,仍然是一个未知数。 |